分离培养微生物,离不开固体培养基。在微生物实验室里,固体培养基的使用是如此地频繁和常规,以至于这一方法看起来也理所当然。然而,回溯至1881年固体培养基出现以前,微生物的培养还只能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。为了能直接观察培养物的形态及生长情况,科学家希望能将微生物培养在固体表面上,就像微生物生长在橘子皮或土豆上一样。德国医生罗伯特·科赫(Robert·Koch,1843—1910)曾用煮沸消毒的土豆来培养细菌。此后,他试着用明胶作培养基的凝固剂。他将明胶加入液体培养基中进行融化,然后将混合均匀的液体缓慢地倒在一块玻璃板的表面。当明胶冷却凝固后,就在玻璃板表面形成一层固体培养基。为了防止空气中杂菌的污染,科赫还用玻璃罩将玻璃板与周围环境隔离开来。但是,人们很快发现,明胶在20 ℃以上就变软了,很难进行分离微生物的划线操作。在温度高于25 ℃时,明胶就液化了,而大多数细菌的培养温度都不低于25 ℃。科赫的同事Walter Hesse也为同样的问题苦恼着。一次,Hesse的妻子Fannie建议丈夫试一试用琼脂做凝固剂,因为Fannie用琼脂做果冻做得不错。Hesse采纳了妻子的建议,发现琼脂比明胶更适合做培养基的凝固剂。这个改进的方法很快就被大家采纳。
1887年,Richard Petri发表了一篇短文,对Koch平板技术作了又一次的改进。Petri设计了一种圆形并带有围边的双盘,一个大,一个小。制作固体培养基时,将融化的培养基倒入小盘内,然后再用大盘盖在小盘上就可以了。这就是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培养皿。Richard Petri的这项发现为细菌分类学、遗传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工具。